菅敏钰 俞美荣 刘海洋 梁发 韩如泉
首都医科医院麻醉科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40(11):-.
DOI:10./cma.j.issn.-..11.
ORIGINALARTICLES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颅脑外伤患者数据,了解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以利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发现及预防。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8岁,病例资料完整。
1.2 数据收集
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回顾性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如姓名、年龄、性别、ASA分级、既往病史、术前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项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麻醉记录(包括麻醉方法、术中输液、血管活性药、术中输血等)]。按照患者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分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方法
所有颅脑外伤手术患者卧床时间超过3d均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包括双下肢的深浅静脉及肌间静脉)。超声评估以下征象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静脉管腔扩张、内低回声或实性回声充填、加压管腔不能闭合。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共例,其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47例,发生率为16.3%。其中深静脉血栓组平均年龄大于无深静脉血栓组(P=0.),既往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占比高于无深静脉血栓组(P0.),术前MAP高于无深静脉血栓组(P=0.),术前GCS评分低于无深静脉血栓组(P=0.);两组之间颅脑外伤损伤程度(轻、中、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术前凝血酶原时间深静脉血栓组短于无深静脉血栓组(P0.);术前血小板计数深静脉血栓组大于无深静脉血栓组(P=0.);两组之间麻醉方法(全凭静脉麻醉、静吸复合麻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与无深静脉血栓组比较,深静脉血栓组术中输血比例高(P=0.)、手术时间长(P0.)、麻醉时间长(P0.)、血管活性药使用比例大(P=0.,表1)。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将P0.1的单因素分析结果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其中:GCS按照中位数分类,即GCS10分赋值为1;凝血酶原时间按照平均值分类,凝血酶原时间12.0s赋值为1;手术时间按照平均值分类,手术时间3.1h赋值为1;麻醉时间按照平均值分类,麻醉时间4.3h赋值为1;MAP按照平均值分类,MAPmmHg(1mmHg=0.kPa)赋值为1;年龄按照平均值分类,50岁赋值为1。结果显示术前GCS10分(P=0.,OR=1.,95%CI1.~1.)、凝血酶原时间12.0s(P=0.,OR=1.,95%CI1.~2.)、蛛网膜下腔出血(P=0.,OR=2.,95%CI1.~2.)和手术时间3.1h(P=0.,OR=3.,95%CI2.~3.)是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表2)。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颅脑外伤术后卧床超过3d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例为16.3%,术前GCS评分、凝血酶原时间、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手术时间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
如果您对本文感兴趣,可登录我刊投稿系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