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与研究进展》
第3章神经血管疾病常用介入诊疗技术
3.1脑血管造影术
3.1.4操作要点
3.1.4.4导丝、导管的选择和应用(三)
导丝、导管的选择和应用(三)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进入体内的导管,要连接带Y接管的灌注线,并高压滴注生理盐水,以保证导管腔内不回血。如欲插入导丝操作,则移去Y接管,但维持灌注压力备用。待导丝操作完成后,即回抽血液,冲洗导管后连接灌注线。
(2)在冲洗导管时,先要用力回抽导管内的血液,回抽后让血液自导管内自然流出少许,然后再冲洗导管或直接连接灌注线灌注,目的是尽可能避免导管腔内凝血碎屑进入头臂动脉,造成脑血栓事件。导管在体内未连接灌注线的情况下,一般每间隔1~2min冲洗一次。
(3)在施行头臂动脉选择性插管前,最好做主动脉弓造影,以明确头臂动脉开口的位置。主动脉弓造影选用猪尾巴导管,头端有侧孔,在导丝引导下在髂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行进,越过主动脉弓,进入升主动脉后撤除导丝,猪尾巴导管在升主动脉内定型。猪尾巴导管在升主动脉的适当位置是在无名动脉开口下1cm左右,避免猪尾巴导管的端孔、侧孔正对头臂动脉,以免在造影时进入头臂动脉的压力过高。取左前斜位15°投照,以充分显示主动脉弓。如在术前施行颈部血管MRA,则可以MRA作为参考。
(4)在选择性插管时,原则上应用导丝导引,以免较硬的导管头顶在动脉内膜,引起内膜损伤和斑块脱落。碰到阻力时,须采用同时退导丝进导管的协调动作,使导管前行。如需选择性插管入颈内动脉或颈外动脉,则须在侧位路图下,观察无颈动脉分叉病变后,再上行导丝、导管。颈外动脉前内行,颈内动脉后外行,容易到位。颈内动脉造影时,导管头位置不宜超过第2颈椎平面。如观察颈动脉病变,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导管头置于颈总动脉近端即可。如在颈部MRA上显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有斑块,如不施行血管内治疗,原则上不宜做选择性颈内动脉造影。
(5)椎动脉起始部常存在迂曲,特别在老年患者,须应用头端较柔软的4F导管,一般选用Terumu导管。导管不宜进入过深,在V2近端即可。在过度迂曲病例,不宜选择入椎动脉,置导管头于椎动脉开口的锁骨下动脉,上臂下部扎一动脉压力带,保持压力在收缩压之上时注射造影剂,可达到与椎动脉插管造影的同样效果,造影完毕即放松动脉压力带。如在颅颈动脉MRA上显示椎动脉起始存在狭窄或斑块,如不施行血管内治疗,原则上不宜做选择性椎动脉造影。
(6)脑血管造影术单人操作可完成,但在应用交换导丝时须有助手协助。术前应有MRA、CTA资料作为插管及欲显示血管的参考。在如此情况下,不强调一定要四支血管插管造影。否则,一次完整的脑血管造影应包括双侧颈内外动脉、双侧椎动脉的显示。事实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特别是老年患者),原则上先施行病变血管插管造影,一旦出现并发症须终止手术,则已获得需要的信息。再者,如病变在前循环,可不做椎动脉插管。同样,在动脉瘤破裂患者,应先做CT上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分布提示动脉瘤部位侧的血管造影。如为一侧侧裂积血,则先行该侧颈内动脉造影;如以后颅窦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则先行双侧椎动脉造影。一次脑血管造影的时间一般在30min左右。
(7)施行脑血管造影仅显示病变是不够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充分显示病变血管的形态、结构,与正常动脉及其循环之间的关系,以一位治疗医生的视角审视造影的要求。如为动脉瘤,则须了解动脉瘤的类型、瘤颈宽度、瘤体大小以及瘤颈与载瘤动脉之间的关系,要做多角度投照,甚至还要为了评估载瘤动脉闭塞的后果而施行BOT。随着成像技术的改进,特别是旋转血管造影及其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三维DSA已取代DSA作为脑血管病变诊断的金标准。原则上,病变侧血管常规做旋转血管造影和三维重建。
更多精彩内容:
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血管畸形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外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静脉窦血栓
神经介入放射学的产生与发展—绪论(一)
神经介入放射学的产生与发展—绪论(二)
神经介入放射学的产生与发展—绪论(三)
神经系统疾病介入放射学诊疗的范围与种类—脑肿瘤
神经系统疾病介入放射学诊疗的范围与种类—脊髓血管畸形
神经系统疾病介入放射学诊疗的范围与种类—出血性脑血管病
神经系统疾病介入放射学诊疗的范围与种类—颈动脉海绵窦瘘
神经系统疾病介入放射学诊疗的范围与种类—顽固性(神经源性)疼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