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简介
医院创建于年12月,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医院,亦是北京市远郊区县首家通医院。现有开放病床张,拥有较为齐全的各类临床、医技等科室,拥有包括3.0T核磁共振、64排螺旋CT在内的一系列大型医疗设备区内领先,部分已达到医院水平。
神经内科作为医院重点学科,分设三个住院病区及四个功能室,开放床位95张,年平均收治患者余人次,年平均门诊量2.5万人次,是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功能齐全、专业细化的神经内科中心,是房山区最早加入中国卒中联盟,挂牌卒中中心的单位。
目前神经内科共有医护人员74名,其中医生22名,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8人,硕士研究生及在读研究生9人;护士52名,均为大专及以上学历。医生技术力量雄厚,护理队伍技术娴熟,医护人员严谨认真,服务热情周到,本学科在房山区内有较大影响力。
神经内科下设神经内科一、二、三住院病区;四个功能室,神经康复室及健康宣教室、神经电生理室、经颅多普勒室及眼震电图室。配备西门子64排螺旋CT、1.5T及3.0T核磁共振(MRI)、血管造影机(DSA)、TCD、ECT、视频脑电图、肌电图及脑干诱发电位仪、眼震电图等先进医疗设备。
收治范围包括脑血管病、中枢感染、癫痫、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痴呆、肌病,锥体外系疾病、神经免疫性疾病、周围神经疾病、神经遗传性疾病、神经变性性疾病、神经心理功能性疾病等。
科室特色
成为首批中国卒中中心
医院作为房山地区的区医疗中心之一,承担周边约万人口的疾病诊疗任务,神经内科每年收治急性卒中患者住院患者余例。为了规范卒中救治,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在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指导下,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完善制度,优化流程,为卒中患者提供全面、合理、优化的治疗。凭借规范化的卒中救治流程、良好的质控指标,医院于年8月23日成为中国卒中联盟成员之一,成为首批通过的中国卒中中心。
卒中中心建设由院领导亲自主抓,整合神经内外科、急诊室、影像、化验室、麻醉科、导管室等多科室的力量,实现多学科协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并制定了严格的工作流程,协调各部门工作,进行质控,督促改进。
医院卒中中心的建立,打破原有分科治疗的壁垒,整合神经内外科、急救室、影像、介入科的力量,实现多学科协作的无缝对接,能够早期进行积极干预,采取快速、规范、综合的治疗方法,明显降低卒中患者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通过中国卒中中心联盟的授牌,标志着科室对卒中的规范化治疗获得了权威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卒中诊疗方面无论是能力、经验还是设医院将更专业、更全面,医院,卒中患者可获得及时、专业、规范及权威的救治。
卒中中心工作总结及持续改进:1.由卒中单元临床医师负责数据上报;2.卒中联盟定期反馈质控数据;3.卒中中心定期总结会,反馈质控中心数据,促进持续质量改进。
(医院赵性泉教授培训现场)
依托卒中中心管理框架优化溶栓绿色通道
科室建立数据库,总结及发现问题所在并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连续统计年8月至年10月在科室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例。其中接受溶栓治疗96例,均为静脉给药,其中rt-PA40例,按0.9mg/kg标准给药,尿激酶56例(万u~万u),溶栓率为7.18%。
数据显示,院内延误突出,导致院内延迟时间较长的突出问题是在获得检查至给药时间过长,进一步定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就诊流程尚不完善,34.45%的患者仍采取门诊的就诊方式,相关科室的衔接不充分;且医院无神经内科专科急诊、内科急诊呼叫神经内科会诊不及时、导致急诊与神经科病房衔接脱节、以及进入病房获取知情同意书占用时间过长有关。
针对以上情况,医院主管院长、医务科召集急诊室、影像科、检验科、介入科、药房、神经内外科以及医院医联体成员,于年7月医院李小刚教授主持开展卒中绿色通道优化启动及培训会,并制定相关文件并发放及实施。
建立溶栓固定急救电话,规定所有患者必须在急诊就诊时根据目前指南评估是否适合静脉溶栓治疗,对于适宜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尽早启动绿色通道,严格把控各个环节的时间流程,把急诊就诊到开始给予药物溶栓的目标时间<60min(其中到达急诊至开始CT检查的时间≤25min)。
之前院内操作的流程通常是EMS将患者送至急诊,接诊医生采集病史,安置患者,测量生命体征,采血送实验室检查,NIHSS评分,去CT/MR室完成头颅CT/MR检查,返回急诊。此流程会在执行过程中耽误大量时间。改进流程后,EMS和急诊接诊医生完成神经学体征检查,抽血,建立静脉通道的工作,快速呼叫神经内科二线(溶栓团队成员),由神经内科医师将患者送至CT室,在患者进行CT检查的同时,再次核实神经体征,并同影像科医师共同阅片,CT检查完成后将患者直接送入病房。此过程中神经内科医师将同患者及家属完成溶栓知情同意书,为患者节约大量时间,充分体现“患者为中心、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的宗旨。
(医院李小刚教授培训现场)
同时,科室还建立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登记数据库,每月进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进一步优化流程。经过优化流程,溶栓人数明显增加,溶栓率由原来的4.53%提高到了9.83%;DNT时间也有了明显缩短,DNT≤60min的达标率为60.48%,大大超过了卫生部发布的20%的达标率。质控会现场对流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及时讨论及改进。
(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绿色通道质控会现场)
依托卒中中心管理框架规范化卒中单元管理
首先,设置卒中单元病房。原神经内科一病区和二病区作为卒中单元病房,在原有重症抢救室和康复室基础上,另外专门挂牌成立了健康教育室,配置了电脑和电视多媒体工具。其次,规范卒中单元的运作。开展卒中小组例会,团队工作方式是卒中单元的基本工作方式,小组成员有机结合,在统一领导下工作,相辅相成,积极协同工作。成员包括神经科医生、培训后的专业护士、物理治疗师、语言治疗师、营养师、社会工作者、作业治疗师和心理师。
同时,科室还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卒中单元的管理。每周四上午10:00定期举行卒中小组例会,会议内容包括2个部分,即临床病案讨论和小组成员专业培训,科室已组织卒中小组例会8次,收效显著;新入卒中单元的患者,要求24小时内主治医师查看患者,必要时同时预约营养师、康复师或者心理治疗师的访视;积极开展卒中单元的健康教育,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是卒中单元的重要特点,每周四下午2:00进行健康宣教,宣讲时间10分钟左右,接下来20分钟左右来解答患者或家属的疑问,健康宣讲的核心内容是预防和治疗卒中,包括基础知识、护理知识、康复知识、二级预防等,已组织专题健康宣教会5次,同时在医师查房和护理查房中重点强化了健康宣教内容;神经内科专业人员在脑血管病门诊(内科门诊5)进行定期随访,按照循证医学指南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康复指导以及二级预防健康教育。
(患者健康宣教现场)
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工作细则
对起病4.5小时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如无溶栓禁忌,及时启动静脉溶栓。
经评估后前循环大动脉闭塞6h,后循环动脉闭塞24h以内,满足血管内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及时启动血管内治疗。
所有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患者均收入卒中单元病房或抢救室,进行严密监护,合理控压、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脂及相关治疗。
对于不能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需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在不延误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的前提下,在入院24小时内尽早启动他汀药物治疗;同时,急性期采用高强度的治疗策略,不仅起到降脂作用,还有稳定斑块、抗炎抗氧化、改善细胞内皮功能等作用。
与神经外科密切合作
科室建立神经介入治疗团队,目前每年完成DSA余例,颅内外支架植入术50余例,房山区首家开展急诊动脉溶栓、支架取栓技术,每年完成急诊血管内治疗20余例,填补了房山地区关于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空白。
通过与神经外科合作,使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患者及时行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等手术(24h/7d);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及时行开颅夹闭或弹簧圈介入填塞治疗。
完善卒中防治网络(医联体)
建立完善的院前急救系统教育、公众宣传、康复网络及规范卒中一级、二级预防;建立脑梗死静脉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