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降低卒中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和复发率,提高我国脑血管病的规范化防治水平,《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指南》)应运而生,并于年6月正式发布。为全方位了解《指南》的特色和指导意见,本刊邀约主要章节的撰写专家进行解读。
董漪李沛汐撰写
医院神经内科董漪李沛汐董强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重症疾病,相对于其他脑血管病来说,SAH的发病年龄更广、来势更凶、病死率较高。以往关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指南,侧重于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两大核心:流程和干预手段
年中国卒中协会发布了《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接诊、转运、监测、管理、治疗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综述,在广纳国内外文献依据的基础上,经过文献筛选,对于不同循证级别的干预手段进行了推荐和建议;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着手临床切实可操作的流程,帮助基层医师理解不同临床情景下可能出现的决策点。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管理指南》包括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急性期管理,预后及复发三个主要部分。对于临床典型的SAH来说,虽然治疗重于诊断,但本指南突出了新进影像学技术对于SAH诊断的帮助。对于不典型SAH,也许对于大多数临床医师来说鉴别诊断更具挑战。因此,本指南也首次将常见的鉴别诊断罗列于流程图中,帮助基层医师完善相关检查。在严重程度评估中,本指南回顾并总结了包括Hunt-Hess量表,世界神经外科医师联盟分级,Fisher分级及改良Fisher分级等现有工具量表对于预后及并发症评估的循证证据,根据实用性和简单易操作,在常规推荐了临床分级评分外,创新性地提出影像学评分的重要性及指南推荐。
SAH急性期管理:纳入循证医学证据
SAH的急性期管理章节主要包括医疗机构的学科配置及转运、血压管理、血糖管理、头痛管理、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及并发症管理。与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中风协会《(AHA/ASA)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南》(《AHA/ASA指南》)类似,本指南对于动脉瘤性SAH的患者应尽可能转运到有丰富诊疗经验的卒中中心救治,并需要配备相应的多学科团队。监护室的血压管理中,除了常规推荐的上限(mmHg)以外,本指南引用了2项大样本研究,不推荐将血压控制到过低,否则可能引起迟发性脑缺血风险增加,并与预后不佳及病死率增加相关,这也是不同于以往指南的推荐。
SAH的并发症:分类与治疗推荐
既往的指南并没有对于SAH的并发症进行分类,本指南将并发症分为神经系统并发症(高颅压及脑积水、脑血管痉挛与迟发性脑梗死、继发性癫痫等)及非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既往关于脑血管痉挛与迟发性脑梗死的药物治疗研究众多,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循证证据支持,《AHA/ASA指南》仅推荐尼莫地平作为动脉瘤SAH患者的常规药物治疗。本指南对脑血管痉挛与迟发性脑梗死的药物预防与治疗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荟萃研究的回顾总结,纳入了包括尼莫地平、他汀类药物、法舒地尔、克拉生坦、硫酸镁等多种药物,另外还引入了国内广泛使用,但尚无国外研究报道的腰大池引流等干预措施,虽然给予的推荐级别不高,有待于更高质量的文献发表。
综上所述,本指南基于既往文献的基础、客观的文献等级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对于SAH的全流程管理进行了剖析后,给予了深入浅出的临床流程图及推荐意见,供基层医师参考。
来源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排版
丁慧鑫
审校
董晓慧
投稿邮箱:
Neurology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