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5
June
当你的大脑袋撞坏了,不妨?掀开头盖骨看看……突然惊悚哈哈哈!让我重新组织一下语言,不妨做个头颅CT看看(正经)。一般情况下,头颅急性外伤首选头颅CT平扫,亚急性期及慢性期可选用MRI(磁共振)检查。由于包含的内容较多,今天先选取重点进行一下简单的整理。首先复习一下头颅外层保护结构,便于理解接下来的一些定位关系。
(图源:网络)一、硬膜外血肿:
指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脑膜之间。常伴有邻近部位损伤,损伤部位多伴有骨折。患者可表现为原发性昏迷-中间意识清醒-继发性昏迷。
CT平扫: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组织之间见梭形或双凸形高密度影,内缘一般清楚锐利,CT值介于40-80Hu。血肿范围局限,一般不跨越颅缝,常伴有受伤部位颅骨骨折。
(图示:L代表左侧)
(左侧颞顶部硬膜外血肿)
二、硬膜下血肿
分为急性(3d内)、亚急性(4d-3w)和慢性期(3w以上)。指出血积聚于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硬膜下间隙内。多见于冲击伤引起的皮质桥静脉撕裂出血。多为单侧,好发于额颞部,复合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常伴有脑挫裂伤。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性昏迷逐渐加重或清醒后再昏迷。
CT平扫:(急性期)颅骨与脑组织之间的新月形均匀性高密度灶。血肿范围广,可跨越颅缝。
(亚急性期及慢性期)血肿密度局部减低,呈混杂密度或等密度。此时,血肿内缘可向脑组织方向膨出,血肿密度可与脑实质密度相近,且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需注意观察。
(左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上可见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种,外伤性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隙,常合并其他脑组织原发外伤。腰椎穿刺检出血性脑脊液为本病确诊依据。
CT平扫:特征性表现为基底池、侧裂池及脑沟内较为广泛的高密度影,如果患者出血量较少或者患有严重贫血,将很难分辨出特异征像。有时出血沿大脑镰分布,表现为大脑镰增宽、密度增高,需与大脑镰钙化相鉴别。
(脑沟、脑池广泛的高密度影)
四、硬膜下积液
又称外伤性水瘤,由于头部着力脑组织在颅腔内受力移动,导致局部蛛网膜撕裂,脑脊液通过蛛网膜瓣状破口流入硬脑膜下腔无法回流。
CT平扫:受压的脑组织与颅骨之间见均一的脑脊液样密度影,呈新月形,多为双侧。需与慢性硬膜下血肿鉴别:硬膜下血肿由于蛋白质含量高,CT值密度稍高于脑脊液。且硬膜下血肿单侧居多,硬膜下积液多为双侧。
(双侧额颞部硬膜下积液)
五、脑挫裂伤
是常见的原发性脑损伤。按部位可分为皮质-皮质下、皮质下、脑干、小脑。常由于加速力撞击作用,导致脑组织滑动撞击颅板产生损伤。
CT平扫:会随时间推移表现多样,急性期表现为脑内低密度病灶,内伴点片状高密度出血,部分病例会合并硬膜外血肿。随时间进展,部分患者会出现迟发性血肿(即原先低密度无血肿区出现血肿)。数天后,病灶周围可出现水肿,合并占位效应,随时间推移水肿和占位效应会逐渐减弱。
(左侧额颞叶密度减低,内伴点片状高密度影)
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又称脑白质剪切伤,是一种致死率较高的原发性脑内损伤。由于头颅受到突然加速力、旋转力作用,引起皮(髓)质相对运动而导致相应部位的撕裂和轴索损伤,往往临床表现严重,与CT表现不成比例。患者伤后即刻意识丧失,脑干受损者立即死亡。可表现为多发病灶,多见于灰质与白质交界、胼胝体、穹隆、上部脑干、基底节和内囊出血。
CT表现:CT的特异性表现较少,怀疑DAI的患者应24h随访观察。可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使得脑室、脑池受压变小,灰白质界限不清,脑皮髓质交界区、胼胝体出现多发散在高密度小出血灶,常累及深部半卵圆中心、内囊等结构,占位效应不明显。对于DAI的诊断,MRI检查明显优于CT。
(双侧额叶白质密度减低,界限不清)
(双侧半卵圆中心多发类圆形高密度影)
以上整理的是颅脑外伤CT诊断的其中一部分内容,整理的同时也算是复习的过程。学习有时枯燥,但过程可以有趣。欢迎大家一起交流,共同进步。参考资料:
冯晓源,现代医学影像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丁建平,王霄英等,医学影像学读片诊断图谱(头颈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
郑穗生,高斌,刘斌等,CT诊断与临床,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