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蛛网膜出血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文化研究57385
TUhjnbcbe - 2020/7/24 10:34:00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文化研究


摘 要:文章归纳了贝式空间理念在其一系列建筑中运用与体现,主要以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为研究主线,对新馆的建筑空间想象、空间布局、空间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分析其空间文化对当代建筑的影响。


中国论文


关键词: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空间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5)


在当代建筑领域中,贝聿铭声名远扬,是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唯一华人,也是世界范围最为大众熟知的明星建筑师,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艺术家之一。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20世纪30年代中期于美国学习建筑学至今,在1983年,贝聿铭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茨克奖”。


苏州博物馆新馆被称为贝聿铭的封刀之作,新落成的建筑安然地嵌入传统园林建筑环境中,完美实现了设计之初设定的“中而新,苏而新”的目标。


一、城市环境对于建筑空间处理的影响


1.苏州博物馆新馆座落于古城苏州,苏州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以其古朴卓越的建筑和园林景观闻名天下。为了尊重古城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的建筑采用地面一层、地下一层的格式,高度未超过周边的古建筑。新馆与东侧的博物馆旧馆忠王府相互呼应,非常和谐。新馆占地面积约10700平方米,整体布局及空间处理十分巧妙,由传统园林的精髓中提炼新意的造景设计,有假山、池塘、小桥、竹林、亭台等,空间处理使新馆自然、深远、空灵。


2.苏州博物馆和日本的美秀博物馆都建在传统环境中,在环境与空间的关系中,通过形象、精神和群体延续了地域环境的特点,在空间上使人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如秀美博物馆巧妙的隐入于自然山体中,充分的体现了《桃花源记》中世外桃园的设计理念。苏州博物馆的建筑群体布局延续了城市历史文脉,类似三条轴线的群体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十分和谐。其在空间设计上,充分考虑民族的、本地的和传统文化,融合周围的环境,造就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现有格局。


二、空间想象对于建筑空间设计的影响


1.建筑意义上讲,空间想象是对“有形”和“无形”虚实相互交映的把握。室外的廊形成灰空间,这是贝聿铭对建筑空间的想象进行的探索,廊与外部环境相沟通,使廊获得天光的照射,配合顶部坡度造型的木条遮光条,使人们获得独特的空间感受,一侧为展厅,另一侧几乎是封闭的墙体,这样做符合博物馆的主题,同时规定了人们的视线。


2.空间想象是营造每个空间独特的预想设计。各个空间都有独具匠心的一面,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中央大厅,贝聿铭有意控制它的尺度,八面玲珑,四体通透,采光顶,使大厅揉合了传统与现代气息,现代感极强的造型中透漏着明显的地域建筑的空间神韵。


三、空间布局的具体体现


1.大与小:大与小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如大卢浮宫中心的新入口不大也不高,是一座20米高的玻璃金字塔,约占艾菲尔铁塔的十五分之一,然而,它却像艾菲尔铁塔一样,以其沉静的美成为巴黎的鲜明象征。另外纵向的方向感比较强烈,能产生深远的感觉,情绪渐渐强烈起来,一些其他形状的空间,如中间高四周低的展示空间,一般给人向心、内聚的感觉。


2.多与少:比例不同的空间,不同的形状都可以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根据贝聿铭的经验,美术馆的服务空间与公共空间之比应该是1:1.但是,法国的卢浮宫的比例是1:1.5,卢浮宫尤其需要公共空间。


四、空间特色突出表现为几何性


1.造型为几何形。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从新馆任意房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坡度与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平行,这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致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也显示了几何形体的高度纯化,在这个设计中,贝聿铭使用三角形这一元素,使得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几何形更加突出。


2.几何形构成韵律。苏州博物馆新馆里面到处可以看见三角形、菱形和四边形的几何构成,还有无数并列的直线为空间制造韵律。在处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时突出表现建筑的几何性,另一方面又将这种特性不断丰富,把几何性的表现从简单的单一几何体发展到复合几何体的组合,使人们被这优美的形态所震撼。在贝聿铭的建筑语汇中经常以三角形、矩形、圆形、菱形、五边形等为主要特征。这些几何图形作直线或曲线运动,从而完成整个建筑的形体。


五、结语


本文从贝聿铭先生的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设计进行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其在空间设计上的独特处理,对现代设计的高技术手段运用,以及传统文脉的提取。在新馆中,城市环境影响着其江南院落式的布局方式,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空间关系。在当地的地域性文化中提取元素,并将装饰性符号引入建筑外观,使得几何形特征变得更加丰富。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对中国建筑的探索,他的设计以一贯的优雅,体现着现代建筑的魅力,对以后我们的设计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坎内尔(美).贝聿铭传[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7.


[2]*健敏.阅读贝聿铭[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3]王天锡.贝聿铭[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
查看完整版本: 贝聿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空间文化研究5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