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卖关子,直接给答案:不一定!
这时候,某些酒神级的小哥不服气了:抗麻药!
不争辩,上证据!
目前,临床上常用于各类手术的麻醉方式主要有:
1.局部麻醉,包括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和静脉局部麻醉。
2.局麻+强化,这种麻醉以局麻为主要起止痛作用,辅助药物产生镇静及辅助镇痛效果。
3.针药平衡麻醉,这是近些年中国麻醉学者对针刺麻醉的全新定义,不过临床还未普及应用。
4.部位麻醉,包括神经及神经丛阻滞麻醉。其中颈丛阻滞、臂丛阻滞及上肢神经阻滞、腰骶神经丛阻滞及下肢神经阻滞、会阴神经阻滞、交感神经阻滞、脑神经阻滞和躯干神经阻滞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方式
5.椎管内麻醉,包括珠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硬膜外间隙阻滞及腰硬联合麻醉,常用于中下腹部的各类手术。
6.基础麻醉,目前常见的是直肠注入麻醉和肌肉注射麻醉。
7.全身麻醉,主要分为两大类:非气管插管全麻和气管插管全麻。其中非气管插管全麻又分为吸入全身麻醉和静脉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全麻包括普通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和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麻醉方式千千万,但是按照其麻醉范围看,主要分为两大类:全麻和局麻。有的人说,麻醉方式怎么可能千千万?确实有的。截止目前,单纯从麻醉技术角度已不止几十种,麻醉药物更是多达几十上百种,而不同的麻醉技术或者麻醉药物的不同组合都应算作一种麻醉实施方案。所以,说麻醉有成千上万种是不夸张的。
那么,两大类中,哪种与喝酒有关呢?
还是不卖关子,直接上答案:截止目前的研究,未发现局麻与酒量有直接相关性。
首先看局部麻醉的概念:是指将局麻药应用于身体局部,使机体某一部分的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暂时被阻断,运动神经传导保持完好或同时有程度不等的被阻滞状态。打个比方,神经传导好比电线,局麻药的作用就是暂时将电闸拉开,理论上不可能有电流通过,灯泡也不会亮。
有的人会说,不对!我亲自体验过,确实疼!
这得从影响痛阈的相关因素说起:
痛阈的概念,就是能引起疼痛的刺激大小。
每个人的痛阈都是不同的,只能相对接近。有的人痛阈很低,稍有刺激便会感知疼痛。除客观刺激强度不同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以外,年龄、精神因素及受教育程度等都是影响痛阈的因素。比如,小孩的痛阈可能就比成人低。受到同样的刺激,小孩子会忍不住。经过麻醉医生长期的临床观察,受教育程度越高,痛阈可能越低。比如,医生和教师在手术台上比较紧张。而过度紧张也会降低痛阈,只需要很小的刺激,便会感知疼痛。
再看全麻,全麻是非常复杂的麻醉方式。可以这样说,截止目前人类仍走在破解大脑秘密的路上。那么,既然大脑未被破解,显然各种理论都不能绝对成立。
虽然我们对大脑还有很多未知,但是实施全麻过程中,有很多现代化的检测设备可以很好的保障了麻醉的安全性和不同人活手术对麻醉深度的不同需求。
具体可解释为,无论什么样的体格或者手术,麻醉深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麻醉医生在手术中随时调整麻醉药物种类和剂量,以保证麻醉深度在一定范围内。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某些酒量大的人确实比较抗麻药,需要较多的药物才能达到预期的麻醉深度。但是,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酒量大抗麻药的人多数为年轻人、经常喝酒的人、经常体育锻炼的人或肝功能非常好的人。
从医学上也可以解释这些现象:
肝功能好的人,肝药酶的活性较好,对麻醉药物代谢能力很强。在有或无酒精的影响下,都可能比较抗麻药;
年轻人或者经常体育锻炼的人机体代谢非常旺盛,也可能表现为抗麻药;
经常喝酒的人,肝脏产生的乙醛脱氢酶相对较多,对酒精有很强的代谢能力,但是这种情况不定抗麻药!
当肝脏还处于非常健康的情况时,可以非常轻易将有*物质、药物或者酒精代谢掉。一旦肝脏感染各种肝炎病*或发生肝硬化,其解*能力大大下降。虽然仍然很能喝,但已是强弩之末,随时崩塌。因此,在临床上,麻醉医生也会经常遇到这类能喝酒但又不抗麻的病人,甚至其身体恢复速度还不如正常人。
因此,能喝酒的人,不一定抗麻药!
最后,也劝诫大家:饮酒伤身!经常过量的饮酒,对健康影响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