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1/12 21:26:00
图1的小恐龙好奇怪!无论你如何移动头部,它的眼睛都怪瘆人地一直在盯着你,为什么呢?图3就更奇怪了,如果你以一种特定的方法去看,会发现所有的紫色点都消失了,只剩一个绿点!是用什么特定方法呢?1、小恐龙为什么一直盯着人看呢?图1的小恐龙,它的两只眼睛,分外突出,好像在看你一样。下图图1:不过奇怪的是,无论你如何移动头部,哪怕你移动到几乎偏离屏幕,只要你还能看见它,它的两只眼睛就一直盯着你看!看起来萌萌哒,又怪瘆人的。为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双眼立体视觉效应。人的双眼看远处的物体,不是像照片一样平面的感觉,原因是左右眼看到的图像并不相同,之间细微的差别被大脑识别,形成了把凹的看成凸,形成物体远近的效应。下图(图2)可就算你知道这种纸模的头部是凹陷的又怎样,你就能摆脱它“迷人”的注视吗?答案是不能的。那这是为什么呢?2、下面是原理,如果感觉枯燥,就直接跳到“3、图3的说明”:这幅图片,只是暴露了视觉系统一个重大的bug(漏洞)。也就是,我们的眼睛偏爱将凹陷的形状,看成是凸起状。假如恐龙的脸是正常的,当我们向左挪动几步,我们会看到恐龙右脸的更多部分,左脸则会被挡住。然而,由于恐龙头部是凹陷下去的,所以当我们向左挪动时,我们实际看到了恐龙更多的左脸,而右脸反而被挡住了。此时,大脑自动“脑补”出的解释是:恐龙的脸肯定是跟着你动了,且比你动的幅度还要大。当然,这“磨人”的小恐龙转到一定角度时,就露馅了。一直以来,人们将把所见的物体看成凸起的凹脸错觉视为一种普遍的倾向。只不过,我们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其出现的原因。回想一下,当我们在一定距离之外观察其他物体,都能产生类似的错觉。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空想性视错觉——一种“脑补”过多带来的知觉现象。然而凹陷的脸更为特殊,因为它产生的错觉特别强烈。实验发现,相比造型随意的凹陷物体,凹陷的人脸模型产生的错觉明显更强,甚至将人脸模型倒置都会减弱把凹陷看成凸起的倾向。观察者必须靠得更近才能消除错觉的影响。比如在3D人脸模型中逐步加入噪点使其失真,才能让凹脸错觉随之减弱。其实人类对视觉信息处理有一种特殊的加工方式,即“自上而下的处理方式”(top-downprocess)。因为你的感知受到期望、现有信念和理解的影响,所以这种处理方式又被称为概念驱动处理。大多数情况下,此过程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只有在某些情况下,你才能察觉到它所带来的影响。斯特鲁普效应便是它带来的。当你阅读一段文本时,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甚至没有注意到错别字。因为在你阅读时,前面的文字提供了你可以期待下一步阅读的内容。至于如何形成对新事物的知觉,则需要繁琐复杂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大脑需要仔细加工眼前的事物,再将细节组合起来,一砖一瓦地构建。事实上,凹脸错觉则可以看成是大脑“偷懒”的过程。因为它不想进行自下而上的加工,就随便匹配新的事物糊弄过去。有时候为了偷懒,它还会忽略一些事物的细节差异,将新事物强行匹配上去。甚至光影信息出现矛盾,大脑也会通过经验让我们感知到凸出的人脸。这样一来,它就能省去加工凹脸认知过程了。当然,除了脸,缺乏细节的其他物体也容易被看成是凸起的。尽管凹脸错觉的作用很强,但人们发现精神分裂患者可以不被其骗过。因为精神分裂患者的认知加工方式出现异常,不具备产生凹脸错觉所需的要素了。有趣的是,视错觉艺术也都是人类自己创造的。虽说它证明了人眼认识事物是存在bug的,靠不住的,但不得不说,它带给我们的神奇体验也是独一无二的。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视错觉艺术也不断推陈出新,花样百出。3、消失的紫色点不过,要是能设计出这些迷惑别人的视错觉图,也证明了自己的高智商,例如下图的图3.图3的说明:闪烁的点看起来、实际上都是紫色的,可是只要你盯着中间的十字架专注地看,很快你就会发现,闪烁的点全变成了绿色的。更加奇怪的是,如果你盯着中间的十字架一直看,会发现再过一会,所有的紫色点、绿色点都消失了,只剩下一个绿色的点在跑。实际上,这是利用了人眼睛里面的感光错觉和盲点。视网膜上无感光细胞的部位称为盲点,盲点是视神经穿过的地方。这个地方没有视觉细胞,物体的影像落在这个地方也不能引起视觉。那怎样找盲点呢?图4捂住左眼,正对画面,慢慢靠近红叉,再慢慢远离,移到一定远时,蓝点消失了。这就是你眼睛的盲点。再移动,盲点又出来了。所以说,眼见未必是实啊!另外,因为有盲点的存在,开车、走路、骑车大家都要小心啊!名弘老师原创附上立体小恐龙的制作图(图5)参考书籍:《怪诞脑科学》作者:[美]盖瑞·马库斯《眼视光学理论和方法》-本科配教瞿佳主编《低视力学》-作者孙葆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