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策划招聘求职QQ群 http://www.prcgoogle.com/zonghe/guonei/2021/0927/6100.html近日,神经外科介入团队完成了一例少见的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病人的取栓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是我院首例CVST的介入手术,此例病人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我院在急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
患者毛女士,53岁,因持续头痛、频繁呕吐2天,于年8月17日来到我院急诊就诊,急诊医生行头颅CT检查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出血,因为没有外伤史和其他疾病史,出血原因和位置比较蹊跷,神经外科会诊医师本着对患者负责的原则,向科主任汇报,刘国远主任查看病人后凭着多年的临床经验,考虑患者脑出血症状是表象,根本原因应为静脉窦内血栓形成(CVST)。
颅内静脉窦示意图
我们都知道,静脉是血液回流的通路,如果颅内静脉回流不畅,动脉血流会流动不畅,有些病人就会出现严重的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甚至昏迷、脑疝,可能危及生命。这个病人已经有了颅内压增高、脑出血的表现,情况非常危急,必须立刻采取抢救措施,而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包括降颅压、溶栓虽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是效果慢且不确定。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介入团队立刻向病人家属交代病情,家属虽然非常紧张和着急,但知道我们从未开展过颅内静脉窦取栓手术,抱着怀疑的态度。医院的颅内动脉取栓已经做了近百例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后,立刻做出决定同意手术。介入团队在导管室、麻醉医师的配合下,立马进行介入脑静脉窦取栓手术。
术中造影明确静脉窦多发血栓
取出血栓,造影显示静脉窦再通
颅内静脉窦血栓介入手术的难点在于导管是逆血流前行,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着走路,操控导管的走向需要医师不仅要对于解剖了然于胸,还要具有非常娴熟的手术技巧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造影发现右侧横窦乙状窦交界处有狭窄并有大量血栓,而左侧横窦乙状窦完全闭塞。介入团队凭借着娴熟的技术,通过球囊扩张、支架机械取栓等方法,取出了大量血栓,并将微导管放入静脉窦,进行静脉溶栓等抗凝治疗。
术后患者回到病房,神经外科护理团队给予精心的护理,持续给予静脉窦内溶栓药物,术后第一天,病人的头痛症状明显减轻,复查头颅CT没有新鲜出血,3天后再去导管室造影,发现双侧的横窦乙状窦全部通畅,将留置在颅内的导管拔除。第四天患者稍微有点头痛,肢体活动很灵敏,已能下地活动,家属非常感激,对我们的医疗服务给予肯定。
术前、术后CT
颅内静脉窦血栓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率很低,占全部脑血管病的1%,病因复杂(感染、脱水、高凝状态、外伤、口服激素类药物、肿瘤都可能诱发该病),起病隐匿,发病形式多样,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困难,因而常被误诊漏诊,一旦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严重影响预后,致残致死率升高。如果能做到及早诊断,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溶栓或机械取栓、抗凝等治疗。
随着我院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许多脑血管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改善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脑卒中的发生,介入治疗为墨城人民的健康提供了更加微创的治疗方案。
作者:神经外科曹磊
编辑:李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