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方某,正值壮年,一家三口的顶梁柱,却于年12月25日凌晨一点左右,睡觉时被妻子发现右侧肢体瘫痪,没有任何活动能力,同时不能说话,小便失禁,妻子见比情形顿知情况不妙,拨打急救电话将医院急诊科,行头颅CT提示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入住神经外科,值班医师李世清接诊,估算血肿量约30ml,呼唤能睁眼,吐字不清,刺痛定位,右侧肢体完全偏瘫,肌力0级。
5小时后复查头颅CT及CTA提示血肿量变化不明显,同时未见明显颅内脑血管病变。意识水平同样未见明显变化,继续保守治疗似乎是可能的,对于患者的功能保护可能是最佳的。
次日患者意识水平下降,再次复查头颅CT提示血肿量增大,约34ml,血肿周围脑水肿加重,达到手术指证,给予手术治疗。
血肿位于左侧外侧裂后下方,手术有从天然间隙,脑组织损伤小的外侧裂入路,但外侧裂入路布满大量血管,荆棘丛生,分离难度大,还有简单易行、损伤相对较大的脑皮层造瘘入路。两难选择首先摆在我们面前。
医者仁心,为尽一切努力减少瘫痪的可能,为这根家庭顶梁柱今后还能重新站立起来,宋增亮主任和李世清医师选择了前者,披荆斩棘,密切配合,圆满完成了目标。
外侧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胀明显,给本就难于解剖分离的侧裂解剖增加困难。
显微镜下利用显微镊、显微剪小心谨慎锐性分离外侧裂。
解剖深部侧裂
找到血肿并小吸力吸除血肿
血肿吸除完全,彻底止血,患者脑组织未受到不必要损伤,保住了术后加速康复的可能性。
术毕严密缝合硬膜,骨瓣复位,免除后期颅骨修补,完美收官。
术毕复查头颅CT提示血肿清除满意,第二天患者就神志清楚,语言功能正常,恢复正常交流能力。
术后2周患者即可行走自如,自行进食、写字,获得了满意的康复效果!
在大脑里开刀,神经外科医生尽量分离天然的脑裂到达脑子的深部。外侧裂(上图)是位于大脑两侧,紧密交织在一起的额叶和颞叶之间的一条潜在间隙,长约10-14厘米,由蛛网膜紧密覆盖。
外侧裂的静脉引流形式是非常多样的。大脑中浅静脉(sylvian静脉)是外侧裂比较恒定的引流静脉,它通常与上矢状窦和横窦分别通过Trolard静脉、Labbe静脉相联系,主要分为单干型,双干型,多干型和未发育型。有3%的情况无外侧裂静脉。有的患者先天就是额颞叶没有间隙,二者牢牢地长在一起,这时候没有办法分开侧裂。
外侧裂近端(蝶部),此处软膜表面高度粘连,需要轻柔的显微解剖。该区域缺乏血管,额盖和颞盖互相粘连。
中间(脑岛部)部分有6-7厘米长,从岛阈向脑岛后点延伸。此处脑沟没有互相交错,有可能简化侧裂的解剖分离。
外侧裂后(脑岛后部)部比较短(4-5厘米)但是位置比较深,由缘上回,颞横回和顶横回覆盖。由于岛盖复杂的交错接合,该段解剖尤其具有挑战性。
外侧裂分离技术,是翼点开颅手术耗时耗力的操作。安全高效的“侧裂分离”要求熟悉侧裂周围结构的外科解剖和具备基本的显微外科技术。广泛分离侧裂技术上有挑战性,这个任务经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