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颅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人越来越多,今天复习下颅脑动脉瘤影像表现
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管局灶性扩张。
是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
破裂出血,致死、致残率较高。
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1.发育不良学说;2.动脉粥样硬化学;3.损伤学说;4.基因学说。
多种因素参与下的动脉管壁的一系列改变,包括管壁中层缺陷,内弹力层碎裂、消失,平滑肌细胞减少或消失以及肌层变薄、内膜垫形成,细胞外机质缺乏等
女性多见。
分类:粟粒状动脉瘤、囊状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
影响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学者研究表明:女性、吸烟、高血压、多发动脉瘤、直径≥5mm的动脉瘤及不规则形状的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1.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导致机体内血管壁脆性增高。
2.长期大量吸烟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能由于蛋白酶及抗蛋白酶失衡,导致结缔组织的分解,进而破坏血管管壁的稳定性。
3.存在分叶,或者存在子囊或凸起的动脉瘤,及表面不光滑动脉瘤壁视为不规则的动脉瘤
4.入射夹角能够较好地反映动脉瘤与周围组织空间的三维形态关系,入射夹角越大外部血流进入瘤体后对瘤壁的直接冲击力越强?破裂机率也相应提高。
病例1:患者,女性,50岁,剧烈头痛4天入院:
MR所示:左侧额顶部见弧形T1WI呈高信号,Flair呈高信号,考虑蛛网膜下腔出血。
CTA及MRA示:左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形成,体积较大,边缘不规整;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小动脉瘤。
DSA证实:左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并行血管内介入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病人康复出院。
病例2:
患者,女性,52岁,突发意识障碍3+小时入院:CT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外侧裂池区积血。
CTA及MRA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箭头所指。患者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病情好转。
病例3
/p>
患者,女性,71岁,头颈部疼痛10天,加重1天入院。MRI及CT:右侧外侧裂池区少量出血。
CT:右侧蛛网膜下腔出血;SWI示:右侧外侧裂池积血。
MRI及DSA证实:右侧颈内动脉C7段动脉瘤。经股动脉穿刺血管内介入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康复出院。
颅脑动脉瘤主要鉴别:
1、动静脉畸形
2、海绵状血管瘤
3、烟雾病
4、大脑大静脉瘤
5、颈动脉海绵窦瘘
6、静脉畸形
7、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CTA及MRA是无创主要检查方法,主要目的:
1、明确有无颅脑动脉瘤,诊断及鉴别诊断。
2、明确有无颅内出血。
3、无出血时:评估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