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间1月20日,乔·拜登宣誓就职第46任美国总统。很多人都对他以78岁的年龄仍积极竞选并赢得大选感到诧异,但是从其早年与疾病抗争的经历,拜登的坚韧顽强就可见一斑。
32年前,拜登曾经患过一次特殊的出血性脑卒中,这次脑卒中不像我们常见的脑梗死或高血压性脑出血,并未让拜登偏瘫或者失语,但同样让他遭到了生死一线的考验。三个月内两次开颅手术,对拜登而言,能成功痊愈真的是非常幸运。而这次特殊的脑卒中,就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拜登年出版的回忆录《守住诺言》中,他提到了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所感受到的不幸和痛楚:「我脑海中闪烁着闪电,有着强烈的电击一般的感觉,这是我这辈子从未有过的疼痛(theworstheadacheinmylife)。」“这辈子从未有过的头痛”,应该是绝大多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对这种疾病最直观的感受了。导致拜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罪魁祸首,是脑科医师谈之色变的脑动脉瘤。
有人会问:这种脑动脉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其实,脑动脉瘤可不是肿瘤。它是脑内动脉血管壁的突起或膨出的部分,形似瘤状,故称动脉瘤。别看它似乎平平无奇,其实却是一种十分凶险的脑血管疾病,最大的危险在于脑动脉瘤一旦破裂,就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其他严重并发症,极高的致死率让它被称为“脑内不定时炸弹”。
据统计,脑动脉瘤一旦破裂,10%左右的患者等不及救治就已死亡,30%医院也很难救治,如果动脉瘤再破裂出现二次出血,病人死亡率会高达60%-70%。
那么,是否所有的动脉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都需要像拜登一样接受开颅手术才能治疗呢?并非如此,目前针对动脉瘤的治疗方式有两种:除了开颅夹闭动脉瘤,还可以应用神经介入技术治疗。神经介入可以做到不开刀,而仅仅在大腿股动脉处进行穿刺置管后,通过栓塞或血流导向的方法而拆除"颅内炸弹",创伤小且恢复时间短。当然,以上两种方法在选择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和血管的关系等决定治疗方案。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提前应对动脉瘤呢?
拜登在46岁出现了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而40-60岁也正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好发年龄段,尤其是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烟酒史等人群更应注意体检筛查。其次,多数动脉瘤在破裂前是没有症状的,但情绪波动、剧烈运动、血压升高都会导致其骤然破裂。因此,已发现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即使毫无症状、未达到手术标准,也应规范生活习惯,并坚持每年定期复查,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预防或治疗。经历了蛛网膜下腔出血而痊愈后的拜登说过:“与生死相关的事,才是紧急的事。”从他的患病经历来看,拜登即使经历了两次开颅手术,也依然并未被疾病击垮,反而在年逾古稀之后成为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老的总统。抛开其*治立场而言,这样勇于抗争病魔的态度也值得学习。
最后还要再为已经确诊为脑动脉瘤的患者朋友们提个醒,秋冬季节是脑动脉瘤破裂多发期,因天气骤然变冷,血管收缩引起血压突然升高,脑动脉瘤破裂的几率增大。假如出现剧烈头痛等脑动脉瘤要破裂的征兆,医院就诊。祝所有的患者朋友身体健康,平安如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