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张建民教授
专家简介
学术任职:浙江大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兼脑科中心及脑血管介入中心主任;浙江大学脑医学研究所所长。浙大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医师。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兼脑血管病专委会主委,浙江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首任会长,浙江省卒中学会首任会长,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及浙江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前任主委等。此外,还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副总编、NEUROSURGERY(中文版)副主编兼脑血管外科分册执行主编,《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等编委。主要成就:主持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等国家级课题3项;共发表SCI等论文余篇;参与编著专著及教材5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4项。● ● ●
(网络采访视频)
脑血管病按其性质可以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前三位的疾病,在我国已成为第一位“死因”。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以及高复发率的“四高”特点,发病年龄也逐渐趋于年轻化,给患者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打击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浙江大医院(浙医二院)张建民教授深耕脑血管疾病外科诊疗领域多年,并取得一系列研究进步,为了解相关情况,本刊记者对张建民教授进行了专访。
预防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不可少
脑血管病根据发病病因分为两大类:一是先天性脑血管病,包括部分遗传性脑血管病以及先天性动脉瘤、烟雾病等;二是较常见的后天获得性脑血管病,比如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所导致的高血压脑出血、脑梗死等。从发病情况来看,脑血管病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血管畸形出血及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颈动脉或脑内动脉血栓形成或栓塞狭窄引起的脑供血不足等临床疾病,常见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等缺血性卒中。
张建民指出:“脑血管病常见两种发病机制:其一是血管破裂,其二是血管堵塞。首先,需充分考虑患者出血因素,注意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治疗导致的脑出血,防止药物相关性卒中事件的发生。其次,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致残率较高,亟待突破该疾病的研究进展。”
面对当前脑血管病的发病形势,张建民强调,预防疾病需重点加强早期筛查与防控的力度。张教授表明:“上医治未病的理念对临床医生十分重要。若能积极防治高血压等疾病,脑出血发生率将比‘顺其自然’降低10倍,这充分体现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以高血压为代表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大幅上升,在此背景下,我国于年启动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工程”,其主要目的是在没发病的人群中筛查出具有脑血管病或其他高危病倾向的潜在患者,再分门别类进行干预。
“随着近十几年的工作开展,卒中筛查中心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了全国大江南北,积极发现了潜在患者人群,有效降低了疾病的发病率。因此,未来需要我们全体同道,尤其是神经内外科医生,重点参与到脑血管病的筛查与防控中,责无旁贷地做好这份工作,推进健康中国的战略部署。”张建民慷慨激昂地说道。
脑血管病外科治疗现状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民众的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大量脑血管疾病患者亟待科学诊疗。
张建民认为,当前脑血管外科治疗主要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随着患者逐年增加,医院已开展脑血管病的外科手术,医院的手术质量、安全保障、队伍水平、规范化培训等要素有待整体提高。二是介入手术的应用是趋势也是挑战,尽管脑血管外科治疗的手术量在逐步上升,但开颅手术的占比逐渐下降,大量患者被介入团队分流,留给外科医生手术开刀的则是复杂性脑血管患者。三是患者为提高生存质量,不断增加治疗脑血管病的需求,这对外科医生技术水平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除了动脉瘤的夹闭手术、脑血管畸形切除术等传统治疗手段,血管吻合术、血管重建术等也将应用的越来越多。
在这样要求外科医生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张建民表明:“神经外科医生,尤其是从事脑血管病工作的同道,需全面提高脑血管病的诊疗水平与手术质量。同时,年轻医生要加强培训,积极学习脑血管病治疗的新知识、新技术,目前外科手术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使患者受益。”
新理念、新模式
促进脑血管病领域新发展
“这些年,我们团队在脑血管病领域推出新的理念和治疗模式,开发创新性的诊疗技术,紧跟国际医学发展潮流。”张建民自豪地说道。自年以来,张建民带领团队在原有手术团队的基础上,开始从放射科接手脑血管介入工作,成为脑血管病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融为一体的团队,并在国内率先推出关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规范化诊治流程,根据现代诊治理念和方法,综合考虑患者病情、经济情况、患者及家属意愿等因素,决定采用何种治疗手段,并将任务落实到组别和个体医生,全面提高患者的救治速率。近年来经过2.0、3.0版本的完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流程更加规范、精细。
与此同时,张建民的团队也致力于实施着国际先进技术“请进来”,国内创新技术“走出去”战略。经过UCLA的考察以及美国住院医师培训管理部门(美国毕业后继续教育管理委员会)的批准、备案,浙医二院目前已成为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接收美国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脑血管开放手术培训的单位。
此外,张建民认为脑血管病必须推进复合手术的开展以及一体化的防治理念。张建民表明:“近年来,我们科一直在大力开展脑血管病早期康复的工作,与康复中心紧密合作,请康复技师深入到ICU和病房,多学科综合管理患者,治疗和康复两手抓!”
聚焦学科创新,专注临床研究
学科发展的路上,临床研究是重点。近日,由海*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建民教授领衔的课题“中国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直接动脉治疗的疗效评估:一个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在线发表于全球影响因子最高的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轰动,该研究结果有望进一步简化现有卒中救治流程,提高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救治效率。
对此,张建民教授表示:“我们如果不去参与临床研究,那么就是在做重复劳动。只有不断实践总结,得出新的结论,方可提高我们对患者进行临床诊疗。”
其次,智能化也是国内外非常重视的一个发展方向。一是智能化筛查,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筛查效率;二是机器人介入手术的应用,首都医科医院近期完成了全国首例机器人辅助全脑血管造影手术;三是人工智能在康复中的应用,张建民团队负责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正在研究“基于脑机接口技术来实现患者的主动智能康复”,并已取得重要成果。
学科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在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发病后如何对脑组织、脑神经的损伤进行干预保护方面,都需要与基础团队紧密合作,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进行转化研究。
小结
尽管介入手术在治疗脑血管病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外科医生仍然可以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运用外科手术提高治疗效果。张建民对此信心满满:“脑血管病外科手术与介入手术是不矛盾的、不冲突的,相信外科技术手段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脑胶质瘤综合诊疗难点与研究进展——访首都医科医院江涛教授脊髓脊柱规范化手术治疗与围术期管理——医院第一医学中心余新光教授全方位推进微创外科发展树立正确理念是关键——访医院屈延教授
推进颅脑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提高基层整体救治水平——访重庆医院孙晓川教授
神经外科加速康复的实践与发展——访医院王樑教授
探索脑胶质瘤个性化治疗策略,为患者提供更佳服务——访哈尔滨医院蒋传路教授
精准医疗时代下脑胶质瘤MDT的建立与实施——访医院吴劲松教授
规范化+个体化,提高我国脑胶质瘤诊治水平——访南京医院尤永平教授
正确认识颅咽管瘤分型为患者提供完全治愈机会——访医院漆松涛教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