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年10月29日是第14个“世界卒中日”。10月10日,国家卫健委发《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关于开展年“世界卒中日”宣传活动的通知》。年“世界卒中日”宣传主题是“预防为主,远离卒中”,口号为“远离卒中,从健康生活开始”。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俗称“中风”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又称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缺血性卒中
出血性卒中
中风早期或先兆期的症状
1.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吐字困难,不能言语或语不达意,吞咽困难,饮水呛咳,一侧肢体乏力或活动不灵活,走路不稳或突然跌倒。
2.发作性面、舌、唇或肢体麻木,也有的表现眼前发黑或一时看不清东西,耳鸣或听力改变。
3.意识障碍,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觉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也一反常态,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或多语易躁。也有人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
4.一过性肢体无力,一过性黑朦,突然对近来发生的事情全部遗忘。
5.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或严重的头痛。
中医诊断
01
中医病因、病机
中风病属本虚标实之证,其病因病机为在正气亏虚的基础上,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因素致气血逆乱,从而产生风、火、痰、瘀痹阻脑脉而发病。上述文字中可以提炼几个信息:
中风病的发生是有易感人群的;
易感人群普遍存在正气不足,不能维持正常的气血循环而导致有形病理产物在体内留滞,而病理产物又进一步阻碍了人体正常的气血循环,加重正气的虚耗,使病理产物进一步驻留体内的恶性循环过程;
中风的病因责之于风、火、痰、瘀;
中风病的发病部位在脑,但跟气血循环枢纽的脏腑心、肝、脾密切相关;
中风的发生可以有诱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体内环境已经发生的变化,提示可能存在某些基础疾病,而诱因只是加速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02
中医症状与体征
中医诊断中风病主要是依靠临床表现,尤其在没有影像资料的时候,目前规范的中风五大症是在长期临床观察中总结而出的,包括突然昏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因古代无出血、梗死一说,故统称为中风病,并以意识障碍为区别要点将中风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以表示严重程度。现代学者为验证上述的中风五大症是否为中风单侧肢体活动不利的首发症状做了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出现频率大于50%,头晕、言语不利、偏身麻木发生率在10%~40%之间,口舌歪斜的发生率低于5%,此研究认为头晕虽然出现频率较高,但无特异性,不应属于中风首发症状。这个研究还提示发现类似中风首发症状的情况时应提高警惕。
对中风病主要症状的考量,不仅是有利于提高中医的诊断率,对西医来说,它也是进一步系统检查的指针,指针的灵敏度提高了就能节约时间,进一步治疗的可选性就多,预后就可能有差别。
03
中医辨证分型
首先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以神志改变为要点区分中经络、中脏腑。病位较浅,脑髓神经受损程度轻,中脏腑病位深、病情较重,预后也差。
其次根据病程的长短分期,一般认为发病2周以内属急性期,发病2周-6个月为恢复期,发病一年以上为后遗症期。相关资料显示:急性期以实证居多,主要以风证、痰湿证、血瘀证为主,并往往以组合证型多见。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主要以虚证或虚实夹杂为主,气虚、阴虚或气虚血瘀、阴虚阳亢为多。因此,分期辨证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论治的要点。
最后根据四诊合参分辨证分型。目前使用比较多的分型主要包括:风火上扰、阴虚风动、痰瘀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
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症状无直接关系,如不结合舌脉就不能体现其证治要点,而舌脉的把握主观因素较多,个人之间可能存在差异。如何简化及规范化辨证论治是研究中医治疗中风病的一个重点,有学者以阴阳划分辨证,创立刚柔相济辨证理论体系,主要以肢体瘫软无力、言语低微及肢体僵硬强直、言语宏亮等为辨证要点将中风分为阴偏盛与阳偏盛,很好的体现了症状与辨证统一。
中医治疗
中药口服汤剂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制定组方,针灸治疗中风病主要包括头针和体针,体针仍以辨证取穴。头针主要根据神经细胞受损影响的相应功能而取穴。中药口服片剂、胶囊等多以口服中药组方加减为用,或以单味中药提取物为用,还有一些经验方,大体原则仍以益气平肝活血化痰通络为主。中药针剂以葛根、银杏叶、丹参、川芎、三七、僵蚕、地龙等活血药的提取物为主。以阴阳辨证的刚柔相济法,主要侧重以柔经、强经或刚柔并进为治则,药物选择治柔以马钱子、海风藤等,治刚以白芍、甘草、伸筋草等。
中风的功能康复有很多推拿手法,对改善肢体肌力和肌张力疗效较好。总的来说,中医治疗的方式和作用靶点较丰富。对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起到协同增效的好处。但是目前无绝对的证据证明以上诸多方法是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方法,其原因在于中医的特殊性,尚缺乏统一的考核标准,且量化评估不具体,这样就不利于中医病例收集的规范,再评价困难。
鉴于这些缺点,中医也开始尝试制定一些反应中医证候严重程度的量化表格等,希望通过这种途径建立可重复性的实验,使更多学者认可中医,让中医更科学、更规范的发展。
中风的自我预防
1.了解自己的血压: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重要环节。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正规服用降压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一次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理想的血压水平。
2.了解自己是否有“房颤”:如果您有房颤,为了降低中风危险,须在医生指导下口服华法令或阿司匹林等药物。
3.控制并减少短暂性脑血管缺血发作是预防中风的关键环节。一旦发作,立即予以系统治疗,就有可能避免发生完全性中风。
4.消除中风的诱发因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
5.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症、肥胖病等。
6.节饮食: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其中最好有红萝卜。多吃鱼,尤其是富含ω-3脂肪酸的鱼,少吃含有饱和性动物脂肪的食品。当然还应忌烟、戒酒。
7.常锻炼:每天快步行走至少30分钟,可以在许多方面提高健康水平,或者选择其它有氧运动如:骑自行车、打高尔夫球、游泳、跳舞、打乒乓球等。
8.畅情致: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
9.慎起居:做到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以外还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在气候变化时应当注意保暖;不要用脑过度;起床、低头系鞋带等日常生活动作要缓慢;洗澡时间不宜太长等。
10.根据不同病因,坚持治疗,定期复查必要的项目,如血脂、血糖、血粘度、血管超声等。
(稿件来源:医院、人民网健康)
本期统筹:李刚
本期编审:李刚
本期编辑:王双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