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蛛网膜出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影像基础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的影像诊断及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xwdt/

血管周围间隙也被称为Virchow-Robin(VR)间隙,是蛛网膜下隙围绕脑内血管壁形成的间隙,表面覆盖软脑膜,目前VR间隙的形成机制有多种理论解释,典型表现取决于年龄:小血管周围间隙(<2mm)见于所有年龄组,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更大的VR间隙(>2mm)。

影像表现

血管周围间隙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光整,内含液体,直径常不超过5mm,常见于前穿支下1/3及基底节。平扫CT和MRI所有序列,血管周围间隙的密度/信号强度均和脑脊液一致,DWI无弥散受限,增强扫描无强化。

分型:根据VR间隙扩大常见的三个特征性部位,分为三型。

Ⅰ型:沿豆纹动脉经前穿支进入基底节;

Ⅱ型:沿髓质动脉进入大脑凸面的皮质,并达到白质;

Ⅲ型:位于中脑。

Ⅰ型

Ⅱ型

Ⅲ型

血管周围间隙的非典型表现为Ⅱ型扩大,呈簇状聚集在一侧大脑半球或某个区域;极少数血管周围间隙可显著扩大,产生占位效应,也可呈不规则囊状结构,较多见于Ⅲ型。

鉴别诊断

1、腔隙性脑梗塞:见于动脉终末支供血区域,即前穿支上2/3、基底节及丘脑,CT上通常大于血管周围间隙,多呈楔形。MRI上急性腔隙性脑梗塞T2及FLAIR呈高信号,T1呈低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慢性腔隙性脑梗塞FLAIR呈低信号斑周边环状高信号,环状高信号为胶质增生,病变在急性发病后8周内可见强化。

2、微血管缺血性疾病:常见于脑室周围及皮质下脑白质内,呈双侧对称的融合性病变,T2及FLAIR呈高信号,T1显示不明显。

3、多发性硬化:典型病灶呈椭圆形,好发区域与Ⅱ型血管周围间隙类似,位于脑室周围及皮质下脑白质,垂直于侧脑室,呈指状排列,T1呈等或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因炎症时间及程度不同,呈环形或实性强化。

4、囊性肿瘤:一般位于桥脑、小脑和丘脑,信号强度可与脑脊液不同,通常会引起周围实质信号异常,有时可见实性成分或结节状强化,DWI一般呈低信号。

5、神经系统囊虫病:囊肿小于1cm,内见头节,囊壁可见强化,周围脑实质常见水肿。

6、蛛网膜囊肿:为含有脑脊液的囊肿,不与脑室系统相通,好发于中颅窝、鞍区周围脑池及大脑凸面的蛛网膜下腔,与脑脊液密度/信号一致,增强扫描无强化,鉴别点在于好发部位不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