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蛛网膜出血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神经血管介入大讲堂第四期自发性蛛 [复制链接]

1#

7月19日上午,“第四期神经血管介入大讲坛”医院十楼会议室举行,本次大讲堂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流程和规范”为主题,医院神经外科6B病区副主任吴治群博士主讲。

之后,脑血管病科主任张琪博士、神经内科李振并主任、功能神经外科胡玉堂主任等就相关问题和典型案例与大家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临床科室主任、医生及护士参加了此次活动。

▲神经血管介入大讲堂第四期精彩纷呈

首先,吴治群博士围绕“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流程和规范”的主题,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概念、分类、症状、病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鉴别诊断、确诊到具体完整的诊治策略,动脉瘤性SAH主要并发症的处理对策,以及常见治疗方法、手术的时机及手术与栓塞治疗方法的对比选择等进行了精彩详细的讲解。

▲吴治群博士进行精彩详细的讲解

吴治群博士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并非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外伤和非外伤两种,而非外伤主要指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由多种原因造成,但主要是颅内动脉瘤引起的,还有其他疾病也可引起。就临床表现而言,有的患者表现明显,会出现头痛、恶性、呕吐及短暂意识障碍等情况;而有的患者则无明显头痛和其他症状,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对于这类患者医生一定要仔细问诊和检查。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以临床表现、体征及影像检查为主要的诊断依据,而影像检查中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自发性SAH的金标准。为了更好的进行诊疗、评估手术风险和预后,对SAH进行了临床分级,可以提高预后预测的精确性和医生对病情变化的预见性,通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加强对不利因素的控制,改善患者的预后。

1

目前主要分为五级,具体如下:

动脉瘤性SAH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主要的类型,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每年发病率为6~35.3/10万人,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目前动脉瘤性SAH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内科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方法主要是手术夹闭治疗和介入栓塞治疗,对于这两种方法的具体选择,主要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师与神经介入医师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与动脉瘤情况共同商讨后决定。

对于脑动脉瘤手术时机,吴治群博士表示,目前比较一致的做法是:Ⅰ、Ⅱ、Ⅲ级病人尽早手术;Ⅳ、Ⅴ级有血肿急诊手术,否则延期;在医院设备条件和医生训练的素质而定。通过吴治群博士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流程和规范的详细介绍,使大家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是动脉瘤性SAH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及其主要发症的处理对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随后,进入讨论环节,针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的选择,动脉瘤性SAH的主要并发症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及延迟性缺席血性神经功能障碍等相关问题,张琪博士、李振并主任、胡玉堂主任等各抒己见,并达成了基本共识。

之后张琪主任进行了动脉瘤案例分析,就患者治疗中的存在的风险、疑点、难点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也为大家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更是分享了宝贵的诊疗经验。

▲李振并主任发表见解

▲胡玉堂主任发表见解

最后,脑血管病科主任张琪博士对本次神经介入活动进行了总结,并对吴治群博士关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疗流程和规范”全面而深入的讲解表示肯定。

张琪主任指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致残率比较高,因此特别是年轻医生对于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情况一定要高度重视,仔细问诊和检查,避免误诊和漏诊。

对于动脉瘤是可以筛查出来的,一旦发现动脉瘤,它破裂的风险和出血率在5%左右,之后会逐年增加,建议患者早发现,早治疗。

▲张琪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神经血管大讲堂已经连续举办了四期,每一期内容都精彩纷呈,不管是对于医护人员经验的增加,医院的学科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临床经验的分享,大家探讨交流、各抒己见,并达成基本共识,从而不断提高医生的诊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本期编辑:灵溪、Blue

你可能还想看

■神经介入大讲坛开讲

脑血管造影规范及并发症处理

■学术交流

神经内科李世平主任开展“DELP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应用”专题授课

■探索颅内支架的前世今生,神经血管介入大讲坛第三期精彩继续

告诉别人你“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