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也会引起视网膜病变?不了解的人可能会感到惊讶,其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引起的眼底视网膜并发症,是因为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血管出现问题,因此产生病变。
它可引起出血、渗出,严重的会导致黄斑水肿、视网膜增生病变、视力显著的下降,甚至失明。那么,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有哪些知识需要我们知道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有哪些?
国内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六期,前三期为无增殖性的单纯型病变,后三期分别是玻璃体积血、视网膜上有新生血管,而最严重的六期是纤维增殖,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病变,后三期都会导致较严重的视力损伤。
国际上则分为五期,第一期为无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第五期同国内的后三期一样都是增殖性病变。大家需要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预防尤为重要。
不同分期采用不同治疗手段
首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要在内分泌科医生的指导下,严格监控血糖,这一点至关重要。其次,根据不同的病情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也不同。
早期处于轻中度的患者,可服用糖尿病治疗临床指南推荐的羟苯磺酸钙,它在早期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微循环,同时患者也要在有效控制血糖的情况下配合医生治疗。
但严重的病变,单凭药物是无法逆转病情的。重度的非增殖性、黄斑水肿、出现新生血管的患者,要进行干预性的治疗,需进行眼内注射抗新生血管抑制因子等干预性的治疗和激光治疗,促进黄斑水肿和新生血管消退。
如果玻璃体积血难吸收,或出现纤维增殖膜,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则需手术治疗。
视力下降能否恢复还需看这一点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下降能否恢复要看患者病情进展到何种阶段,如果只是单纯玻璃体积血,那么清除积血后有机会恢复视力;若出现黄斑水肿、微循环障碍,但程度较轻时,通过注射抗新生血管抑制因子,也可以促进黄斑、水肿的消退,视力能较大程度恢复;预后最差的是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影响到黄斑区,引起整个视网膜脱离,视力较难得到恢复。